格力地产股价暴涨2倍 大股东频繁蹭热点背后的自救之路:

原标题:格力地产股价暴涨2倍 大股东频繁蹭热点背后的自救之路

一家上市公司在今年一季度营收下滑60.91%,上半年收到三封问询函,大股东股份被全部冻结的情况下,股价自年初涨幅超两倍,远远跑赢同业老大哥万科A(000002.SZ)、绿地控股(600606.SH)等头部房企。

这家公司就是格力地产(600185.SH),没有业绩支撑,股价暴涨背后藏着的是什么逻辑?

放弃主业?

作为珠海国资委控股的房企,格力地产的身影并未出现在克而瑞的《2019年中国房地产企业销售TOP200排行榜》,以全口径数据排名第200的广西中鼎71.3亿元为入榜门槛,格力地产23.47亿元的营收实在不够看,这数据放到万科,可能还不如一个项目公司的收入,即使加上代建13.04亿元依旧跨不进门槛。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的房地产主业营收自2017年以来已经连续三年下滑,房地产主业占公司营收的占比也从2017年的94.82%降至2019年的55.9%。

当前,房企都讲究高周转,但格力地产2017-2019年的存货周转天数区间是2700-4200天,同期万科的存货周转天数稳定在1200-1300天左右,运营效率相差数倍,公司很难快速周转资金扩张。

从经营活动现金流角度看,格力地产自2015年以来,仅2019年一年为经营活动现金净流入,近三年一期累计净流出20.39亿元。在经营效率低下,又不赚钱的情况下,格力地产似乎正在放弃主业。

如果历史数据不能说明问题的话,通过代表房企未来潜力的土地储备看一下格力管理层的算盘。公司年报显示,格力地产2017年的土地储备为172.86万平米,2019年该数字仅105.82万平米。作为总部在珠海的房企,却并未参与大湾区的土地争夺战,显然格力地产的精力正在逐渐偏离主业。

尽管主业有收缩趋势,但是格力地产的负债却稳步增长。经不完全统计,2017年年末,各类长期债务(包含: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长期借款、应付债券和藏在其他非流动负债中的私募债)合计149.57亿元,2020年一季度长期债务合计191.94亿元,余额增长42.37亿元,增长28.3%。

既然公司的拿地节奏已经放缓,那么格力地产借的债都用到哪里了呢?

大股东两年自救之路

纵览公司近年公告可以发现,公司从2018年11月起已经启动了四轮回购,表内库存股余额从2018年年末的4768.43万元,增长到2020年一季度的10.06亿元。公司为了回购甚至专门建立了一个账户:格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回购专用证券账户。2020年一季报披露,该账户已经把自己买成了公司第二大股东。这都是上市公司花出去的真金白银。

但是公司为何要回购股票呢?这要追溯到格力地产2016年的定增。

公告显示格力地产于2016年7月向建信基金、广州玄元投资、广州金控等六位投资者以6.78元/股的价格非公开发行约4.42亿股。

而后事情的原委随着2019年11月12日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一纸原告为广州金控的裁定书逐渐浮出水面,上市公司亦于1天后的11月13日发布公告称公司控股股东海投公司所持约3.47亿股股份被广州金控、杭州滨创、华润信托三家机构因合同纠纷申请冻结;2020年4月3日,广州玄元投资冻结了海投公司剩余全部股份,原因也是合同纠纷。

裁定书显示,2016年7月21日,广州金控与海投公司签署《附条件远期购买协议书》(即兜底协议),协议约定如果定增两年后股价低于定增价格6.78元/股,海投公司将以“定增认购金额*(1+6.5%*2)”为对价收购广州金控的股票。2018年8月3日,该协议生效。

经裁定书披露,仅广州金控一家诉讼额就有5.19亿元,如果海投公司要收购上述定增投资者持有的股份,申请冻结股份的四家机构合计持有约2.95亿股,按年化6.5%计算对价,需资金22.6亿元,对海投公司而言这显然不是个小数目,毕竟当时海投公司自己持有的格力地产股份市值也就30多亿元。

协议生效后三个月,格力地产随即发布了其首轮回购计划,既然履约收购股票代价太大,那就只能选择回购股票刺激股价“四两拨千斤”了。但是两年来四轮回购始终收效甚微,海投公司始终未能自救成功。

回购这招不好使,那就只能打别的算盘了。

频繁蹭热点

2019年年末海投公司持有的股份被冻结,作为大股东自然如履薄冰,所以公司在启动第四次回购的同时,开始频繁蹭热点。

年初卫生事件以来,医疗卫生概念股一直是资本市场热点,而口罩一度成为非常时期的“硬通货”。2月10日,格力地产就与珠海微创科技、珠海医凯电子等企业合资成立了“高格医疗”,其中格力地产控股70%,该公司主要生产口罩等医用物资。

格力地产次日股票高开大涨,但随后由于“高格医疗” 不具有相关医疗出口资质,爆出了“1亿口罩出口”乌龙事件,引来上交所问询,落了信披违规的下场。这一波紧急跨界的效果与大股东预期相去甚远,此后三个月时间股价始终没越过6.78元大关。

尝了一次甜头以后,格力地产于5月10日,再次公告宣布其子公司珠海保联协议受让收购上海科华生物18.63%的股份,成为科华生物第一大股东,加码生物医药大健康产业。

紧接着5月11日起格力地产停牌,期间发布定增预案,拟向珠海市国资委、城建集团发行股份并支付现金,购买其持有的免税集团 100%股权。同时,公司拟向中国通用,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预计不超过8亿元,预计发行股份数量不超过1.86亿股。

5月25日复牌后格力地产连续8个涨停,股价轻松突破6.78元大关,海投公司两年的自救路终于迎来尾声。收购珠免集团这步棋大概率是海投公司股东珠海国资委授意,稀缺又正值热点的免税牌照仿佛投入格力地产这片汪洋大海的定海神针,提升了上市公司的整体估值,股权从珠海国资委角度也并未分散。

6月18日格力地产关于上交所问询函回复称,截至6月10日,除了铜陵市国有资本运营控股集团外,其余5家参与2016年定增的机构均已经减持了部分股票。截至7月10日,股价最高触及18.1元,随着定增方解套,预计多数机构无意再参与格力地产经营,后续上市公司减持压力陡增。

虽然大股东自救成功,但是对于上市公司自身而言,错过了主业发展期,在并入珠免集团后,是重回主业房地产继续耕耘,还是开拓免税新赛道?手握“地产、免税、生物医药、生鲜”多张牌的格力地产亟需回到经营主线做出选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