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7月新增18例信用评级备案 金融科技机构蜂拥入场背后有何玄机?:

原标题:最新!7月新增18例信用评级备案 金融科技机构蜂拥入场背后有何玄机?

国内信用评级市场再迎“新员”入局,其中不乏金融科技新兴机构,亦出现了多家国际知名信用评级机构。7月22日,北京商报记者根据央行披露信息统计,仅在7月,就有至少18家机构获信用评级“入场券”。 另自2020年以来,包括北京、上海、浙江、广西、河北、海南等多地,均陆续有机构获得信用评级备案。信用评级机构在7月迎“百花齐放”,背后是何因素推动?后期将呈现何种发展走向?

金融科技新兴机构入场

自2019年11月底央行等四部门公布《信用评级业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明确已经开展信用评级业务的机构,应当依照该《办法》规定向备案机构办理备案后,市场对信用评级业务的热情有增无减。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半年多时间以来,在央行重新备案的信用评级机构已达26家。其中,仅7月以来就新增了18家,包括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等。

另从入场的26家机构类型来看,其中既有上海资信等国内传统信用评级机构,也有蚂蚁信用等金融科技新兴机构,除了惠誉、标普这类国际知名信用评级机构加入外,还包括一些地方信用评级机构也相继入局,呈现了浓厚的竞争主体多元化特色。

此外,从备案地来看,入场机构主要分布在北京、上海、浙江、广西、河北、青海、海南、广东8个省市,其中浙江、北京备案最多,分别为8家、7家,二者占比接近六成,此外还包括上海3家、广东3家、广西2家、河北1家、海南1家和青海1家。

针对这一市场分布,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分析师周茂华评价道,浙江信用评级备案机构居首位,主要是我国浙江等区域企业众多,市场潜力大;此外,随着国内市场加快开放步伐对全球投资者吸引力不断增强,因此海外信用评级机构明显增加。

“仅7月就新增18家信用机构备案,说明我国评级业在加大对外开放的步伐,同时,也说明各大评级机构备案的积极性很高,对未来我国征信行业的发展充满信心。” 苏宁金融研究院特约研究员何南野同样称。

央行发布信用评级备案机构名单时,也声明称,完成备案办理不视为对信用评级质量、技术方法、风险管理、内控合规方面的认可和保证。中国并购公会信用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刘新海指出,本次信用评级行业的重新洗牌,将会促进我国信用评级行业健康规范的发展,更快与国际接轨。

中小企业信用评级需求旺盛

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近一年来,随着中国进一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的政策,中国信用评级行业“动作”不断,在政策方面,主管部门密集出台多项文件通知,不断健全、完善评级行业相关监管制度。此外,《办法》发布后,告别多头监管的中国信用评级行业也迎来机构的踊跃布局。

机构蜂拥入局背后是何因素推动?何南野指出,核心的推动因素在于未来数字资产的价值,以及征信作为基础设施对各行各业的促进作用。因此,对于任何信用评级机构而言,都希望在我国信用评级体系中充当重要角色,尽早合规以占据先发优势,从而导致机构蜂拥进场。

周茂华则称,信用评级机构扎堆涌入,主要是我国金融业改革开放步伐加快与国内信用评级市场巨大成长空间。我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拥有1.2亿户市场主体,相比欧美发达市场,我国信用评级市场竞争并不充分,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另在刘新海看来,机构蜂拥入局的背后既有信用评级这个行业在国内发展不够完善的因素,也反应了市场对于信用评级需求,例如对于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需求越来越多。不过,刘新海直言,信用评级市场竞争本身就比较激烈,行业发展现状和发达国家相比,专业性,独立性和影响力方面还有很大差距。

事实上,今年5月,金融委办公室就曾表态,将推出11条金融改革措施,其中就包括“推动信用评级行业进一步对内对外开放,允许符合条件的国际评级机构和民营评级机构在我国开展债券信用评级业务”。此外,6月22日,央行召开的2020年征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也强调,要继续推动信用评级市场对内对外开放,在完善备案制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信用评级机构质量考评体系。

入场机构如何破局

何为信用评级?根据《办法》所称,是指信用评级机构对影响经济主体或者债务融资工具(包括贷款、地方政府债券、金融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企业债券、公司债券等债券、资产支持证券等结构化融资产品、其他债务类融资产品)的信用风险因素进行分析,就其偿债能力和偿债意愿作出综合评价,并通过预先定义的信用等级符号进行表示。

简单来讲,企业在市场上通过发债融资,但投资者很难简单判断债券是好是坏。此背景下,信用评级机构便可通过专业人员构建评级模型、发布评级报告以及信用等级符号等直观评价债券信用质量,一方面为投资人决策提供帮助,同时也给发债企业带来了便利。

央行有关负责人曾指出,我国信用评级业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同时我国信用评级业仍处于发展初期,还存在监管规则不统一、发展水平不高、独立性不足、商誉和公信力有待提升等问题。为此,迫切需要建立健全行业制度规范,补齐监管短板,促进我国信用评级业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健康发展。

“尽管国内仍是多头监管,市场存在一定程度分割,但中长期看,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将逐步建立统一监管体系、形成统一大市场,不断完善监管与退出机制。”周茂华指出,随着国内金融服务业市场加快开放步伐,未来将吸引更多海外及民营机构参与竞争。因此,新入行的评级机构要挖掘新增市场,依托区位竞争优势,深耕地方中小企业,并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树立行业品牌。

不过,何南野则称,一方面,参与评级业的民营机构已经相对较多,且外资机构也呈现出明显的寡头效应,因此未来国际机构和民营机构入场速度或将放缓。在他看来,对新入场的机构而言,竞争上已经没有先发优势,因此更大的可能性是实现差异化发展,可行路径是与各大评级机构合作,为评级机构提供技术等服务支撑。

随着更多机构入场,未来信用评级市场竞争也将更加激烈。对此,刘新海建议,新入场的机构需要加强信用评级的专业性,突出自己的服务特色和加强目标定位。

北京商报记者 孟凡霞 刘四红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