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一夫:南方洪灾将给中国经济造成多大冲击?|

原标题:付一夫:南方洪灾将给中国经济造成多大冲击?

【文/付一夫】

疫情刚过,汛情又至。

据中央气象台消息,自6月1日起,南方出现6次强降雨过程,到目前长江流域平均降雨量为1961年以来同期最多。而强降雨引发的洪涝灾害,已经造成浙江、江苏、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等27个省(区、市)近4000万人次受灾,不少地方纷纷进入“战时状态”,防汛形势之严峻,不言自明。

此情此景,除了感慨“2020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之外,相信很多人还会心生疑问:南方的洪涝灾害将会给刚刚复苏的国民经济带来多大影响?

这是本文将尝试回答的问题。

洪灾影响经济运行的基本逻辑

对于国人来说,洪涝灾害并不罕见。

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都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炎热多雨是其典型特征,故而每年汛期都会面临不同幅度的降雨量提升。而南方又多为丘陵山地,地势高低不平,地形较低之处遇到暴雨常常会被淹没。再加上一些人为的因素,一旦雨量大且集中,便容易引发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

历史上,洪灾“光顾”华夏大地的次数极其频繁。据《明史》和《清史稿》资料统计,明清两代(1368~1911年)的543年里,范围涉及数州县到30州县的水灾共有424次,平均每4年要发生3次;范围超过30州县的共有190次,平均每3年发生1次。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大小小的洪涝灾害更是几乎年年都有,仅在上世纪50年代的10年间就发生大洪水11次。而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同样经历了多次洪灾的侵袭,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莫过于1998年特大洪水、2010年南方特大暴雨和2016年气象灾害。

洪涝灾害的发生,毫无疑问会给经济运行带来冲击,理论上至少存在三条影响路径:

(1)破坏农作物和家禽牲畜,同时可能会因为果蔬、肉类等食品的减产而降低食品供给,进而推高通货膨胀;

(2)毁坏房屋、道路、桥梁、水利设备及其他固定资产,造成经济损失;

(3)迫使部分工厂与项目停工或延期,并引发交通运输受阻和通信的中断,由此影响一些行业的生产进度。

然而,洪灾并非只会给经济带来负面影响,它还能起到刺激增长的正面效果。一方面,洪涝损坏的房屋、道路、水利设备等固定资产与基础设施,需要在灾后进行翻修或者重建;另一方面,特大洪水会引发人们对于防洪短板的高度重视,势必需要进行额外的基建投资以增强防洪能力,如修建大坝、完善城市排水系统等等。这些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拉动投资支出,并对经济增长起到相应的支撑作用。

逻辑如此,真实情况如何,我们还要基于官方数据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洪灾对通胀影响几何?

鉴于农林牧渔业是洪涝灾害重要的冲击对象之一,并且农产品和家禽牲畜的产量将直接左右食品价格的变化,甚至还会增加通货膨胀的压力,故而我们有必要先来对CPI可能的走势做一番详细考察。

根据华泰证券研究报告的思路,由于CPI同比存在翘尾因素和新涨价因素,表示多期的累计变化,在反映当月的价格变化时存在一定的偏差,因此选取各月份的CPI环比数据进行比较,以分析洪涝灾害对于通胀的影响。

由于1998年、2010年和2016年都发生了特大洪灾,具有较强的参考价值,在此重点分析这三个年份的CPI环比走势;考虑到通胀环比变化本身就带有一定的季节性,为了便于对照,不妨对2011~2019年(不含2016年)各个月份的CPI环比数值做个简单的算术平均,并将其作为“汛情不算严重”这一情景下的参照基准以便于对比,如图1所示。

可以看到的是,1998年的特大洪水灾害造成了当年汛期内CPI环比的大幅度上涨,但2010年和2016年的CPI环比数值波动幅度明显比1998年弱了很多,与汛情不严重时(即其他年份均值)相比差异也不算太大,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洪灾的影响在趋于弱化。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