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掀起降价潮,胰岛素还能撑起甘李药业的业绩大旗吗?】

原标题:集采掀起降价潮,胰岛素还能撑起甘李药业的业绩大旗吗?

文|陈雪松

7月21日,甘李药业股价再度下跌,报收212.52元/股,跌幅1.25%。这已经是公司连续4个交易日下跌,此前的16-17两日,连续两日跌停。目前总市值已从高点的1100多亿元跌至852亿元。

市场普遍认为,回调属于正常调整,因上市后11连板透支了一定上涨空间。但隐忧也在,第三批国家药品带量采购开标在即,本次纳入集采的药品为生物制品和中成药,其中包括胰岛素。

国家集采会带来降价预期,尤其是对于以胰岛素为主营收入的甘李药业来说,产品销售价格或面临下调。当然,集采会带来企业销售成本的下降,如果降价幅度不高,对公司构成利好。但如今价格尚不确定,投资者心中多了一份担忧。

巧合的是,国家医保局在7月15-16日召开座谈会,7月17日发布该消息,甘李药业股价开板日期是7月16日。日期上的吻合,让人不免联想,甘李药业的股价走势或多或少受到集采降价预期的影响。

胰岛素产品占营收的九成以上

甘李药业主要进行胰岛素制剂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专注糖尿病治疗领域。公司成立于1998年,控股股东和实控人为甘忠如。

2014年以前,公司先后上市了3款产品,分别是重组甘精胰岛素注射液(商品名“长秀霖”)、重组赖脯胰岛素注射液((商品名“速秀霖”)、精蛋白锌重组赖脯胰岛素混合注射液(25R),三种产品覆盖了3个胰岛素功能的细分市场,以应对各类糖尿病患者的不同需求。此外,该公司还有30余款在研产品。

2020年6月29日,甘李药业在A股主板上市,发行价63.32元/股。上市两周多,一度拉出11个涨停板,市值高达1147亿元,近日股价开始回调。作为胰岛素次新股,甘李药业目前的市值已超过同行业公司通化东宝,约为2.8倍。

从业绩层面来看,胰岛素制剂是甘李药业的业绩支撑,超九成营收来自于此。2017-2019年,该部分销售收入占营收的比重分别为96%、98%和95%,主要是前面提到的3款产品,其中,重组甘精胰岛素的销售情况最好,占营收比重在8成以上。

并且,从近三年的经营利润来看,甘李药业的毛利率一直稳定在90%以上,比通化东宝的86%高出几个点,被市场吹捧为“胰岛素中的茅台”。

不过,差距是由于两家公司的产品不同导致,虽然主要产品都是胰岛素,但甘李药业的是3代胰岛素,通化东宝的是2代,目前3代胰岛素是市场主流,因此毛利率水平更高。

值得注意的是,与研发费用相比,甘李药业的销售费用较高,近三年合计约21亿元,而同期的研发投入为5亿元左右。

集中采购将带来降价预期

为强化医保控费、减轻民众用药负担,国家从2018年11月起,开始推行药品集中采购招标试点制度,明确了第一批31个采购品种和约定采购量,业内称为“带量采购”。次年12月,第二批33个品种的带量采购启动,而这两次均不包含胰岛素。

但随着第三批集采的到来,胰岛素正式进入采购视野。日前召开的国家医保局座谈会上,重点讨论的就是生物制品(含胰岛素)和中成药集中采购问题,这意味着,胰岛素将确定入围下一步的国家集采。

集采对一些涉及胰岛素业务的公司来说,利好利空尚不确定。实际上,全球、国内胰岛素市场呈现寡头垄断竞争的格局,诺和诺德、礼来和赛诺菲三分天下,市场集中度高。而放眼国内,除了甘李药业、通化东宝外,联邦制药、誉衡药业和合肥天麦也参与其中。

今年1月,胰岛素带量采购在武汉先行试点,9家企业均到场。从公布的谈判细则来看,降价幅度最高是10%,但据业内人士称,最终的谈判现场杀价幅度显然更高,有药企谈判人员挥泪现场。

武汉模式仅是试点,之后国家集采情况如何仍是未知。但毫无疑问,集采会带来一轮降价潮,尤其是甘李药业,或将面临较大的降价压力,不过,由于采购量的提升,总体业绩并不一定会下降。

从社会整体利益而言,带量采购的好处显而易见:通过带量采购,以量换价,药品费用的价格趋向合理,不仅减少了药品购销过程中的灰色空间,避免了“二次公关”、医院“二次议价”等问题,还节省了大量的医保资金,对医保、医院、患者都是好事。

另有观点认为,集采药品价格的下降空间,主要是挤掉了销售费用等“水分”,就算中选药品价格大幅下降,企业仍可以赚到钱。不过,这可能需要结合各家业务情况,区别看待。

资本市场上,很多投资者关注的是预期,不确定因素也常被视为利空。这就解释了为什么甘李药业胰岛素的价格未定,利好利空不能判断的情况下,股价却走出四连跌。这份不确定影响到底有多大,得看资金的态度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