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地重启混改:张玉良能否做董明珠_

原标题:绿地重启混改:张玉良能否做董明珠

上海国企出让17.5%股权

绿地混改终于定调。

7月26日,绿地控股(600606.SH)公告,称上海地产及上海城投拟通过公开征集受让方的方式协议转让持有的部分股份,预计转让比例合计不超过总股本17.5%。

绿地控股提示,本次股权转让后,上市公司预计仍无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但控制权结构可能发生较大变化。

截至今年一季末,上海地产、上海城投分别持有绿地控股25.82%、20.55%股份,为第二、第三大股东,二者均由上海国资委全资持有,但并未形成一致行动关系。

这意味着,一旦顶格转让,国资持股将降至28.87%,低于员工持股平台格林兰(29.13%)。让绿地充分市场化的同时,国资保留了足够的持股权,依然保留绿地的国资属性。

值得一提的是,绿地控股的老股东天宸股份(600620.SH)也在这个档口减持了绿地股权,拟减持不超过1亿股(约占总股本0.82%)。自2015年绿地控股上市起,天宸股份长期持有前者2.78亿股(2.29%股权),现为绿地控股第六大股东。

不过,消息发布后,7月27日绿地控股复牌即大跌,一度跌超8%,收跌2.34%报7.51元,最新市值914亿。

再拾混改

绿地控股再次成为混改“先锋队”并不意外,上海一直是国企混改的前沿阵地,而在上海国资委参股的企业中,绿地自然首当其冲。

作为中国房企曾经的三甲之一,绿地近几年的表现不尽如人意。“碧恒万融”纷纷冲击六七千亿规模时,绿地还艰难得徘徊在4000亿门槛。2018年实现合同销售3875亿,2019年靠着最后一个月的抢收实现3880亿销售,勉强保住脸面。

“钱紧”是绿地需要直面的问题。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末,绿地控股总负债突破万亿规模,达到10143亿,剔除预收账款(3811亿)后仍高达6332亿,同期资产总额11457亿,真正实现了“万亿资产、万亿负债”。

“五年磨一剑”,上次混改将绿地控股直接推入A股资本市场,如今再拾混改引起了无限猜想。

本次混改,国资拟出售的股权占其总持股的37.7%,转让的具体价格还未确定,但根据绿地控股方面的说法,将不低于7月27日前30个交易日的每日加权平均价格的算术平均值(6.78元/股)和最近一个会计年度公司经审计的每股净资产值(6.78元/股)的较高者。

以此计算,本次股权转让将为绿地控股的两家国资股东“回血”145亿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国资持股与天宸股份持股由同一买家接盘,接盘方将持有18.32%绿地控股股权,可能成为仅次于格林兰的第二大单一股东。

值得注意的是,受益于免税牌照及海南自贸区红利,绿地控股正处于资本市场上升通道。Wind数据显示,6月底首开涨停板至今,绿地控股股价涨幅达到40%。其中,7月10日,绿地控股最高报9.49元,达到年内最高。

上海国资选择在此时混改,不仅可以享受资本市场红利,而且在保留国资属性的基础上给已经上市的绿地控股引入新的资本和资源,将加大其市场化属性,形成更牢固的“金三角”股权关系,提高其在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度。

至于参与战投的对象,目前仍不明朗,但结合绿地控股当前的情况似乎有迹可循。

绿地控股一直是高负债运行的房企,虽然经过多年调整,今年一季末资产负债率仍高达81.92%,高于房企80%的平均线。

截至一季末,绿地控股有息负债高达3044亿,其中短债1087.6亿,而手头现金仅有781亿,加上上半年销售同比下滑超过两成,绿地控股的资金压力可见一斑。

因此,市场有传言称,绿地新的战略投资者将是有资金实力的央企。

治理暗战

成立28年,绿地经历了管理层与国资28年的暗战。

1992年,时任上海农委副主任的张玉良被调入刚刚成立的上海绿地,凭借棚改红利,四年后绿地就已经由成立时2000万规模发展至12亿资产。

成为“大象”的绿地不甘心受制于国资,开始了员工持股计划。当年,绿地以每股1元的价格向职工增资扩股,募集的资金大部分用来买地扩张。

值得一提的是,绿地每次增资之前都会询问大股东农委和建委的意见,但由于监管存在盲区,国资从未参与。随着绿地的规模越来越大,职工持股比例也水涨船高。2003年时,绿地的员工持股会已经拿下近六成股权,是绝对的实控方,原本的两大国资股东成为少数股东。

职工持股会成为大股东后,绿地命运的执掌权就由领导意志变为了董事会。

这一时期正是中国MBO最活跃的时期。美的、TCL、宇通等均在这一年前后完成了管理层控股。对管理层来说来说,顺势MBO彻底拿下绿地控制权无疑是最好的办法。但彼时频繁MBO也爆发出诸多乱象,2004年大型国企MBO被全面叫停。尚未“政变”成功的绿地管理层不得不与国资力量开始新的周旋。

2010年前后,在上海国资委的要求下,绿地职工持股会的股权被调回十年前水平,降至46%,国资重新成为第一大股东。而且这回绿地不再居于农委和建委麾下,而被划转至已强势崛起的上海国资委阵营。

2012年,上海国资委牵头对绿地股权做出厘定,上海地产和上海城投合计持股提升至 60.68%,职工持股会权益被稀释至36.43%,上海富商叶立培控制的天宸股份持有剩下的2.89%。国资力量再次绝对控制绿地。

围绕绿地“是否姓国”,成立28年来,管理层一直与国资进行着博弈。五年前的混改并顺利上市,是绿地管理层打赢的最著名战役。

作为重资产行业,未能登陆资本市场的房企在竞争中劣势显而易见。但由于国资不想分享绿地“肥水”,失去控制权,这家上海最大的房企只能选择借壳登陆资本市场。

早在2008年,绿地堪堪突破300亿规模时,上海本地国资就曾建议绿地借壳城投控股上市。但由于城投控股体量太小,绿地集团盘子太大,这个提议遭到了张玉良的抵制。公开报道显示,彼时张玉良为首的管理层曾希望通过VIE架构实现境外上市,但未被国资力量允许。

最终,绿地还是定下了借壳金丰投资登陆资本市场。为规避“社会公众持股比例不得低于10%”红线,2014年初,绿地引入平安创新资本、鼎晖嘉熙等五家投资者,持股约20%。同时,国资也对控制权作出让步,重组完成后,绿地“国退民进”,职工持股平台格林兰持股降至29.09%,成为第一大股东,上海地产及上海城投合计持股降至50%以下,且不属于一致行动关系,三方均未碰触30%持股的要约线。

2015年,绿地控股借壳成功,市值推高至超过3000亿,超越万科登顶中国房地产板块第一。绿地职工持股平台、上海国资、战投方共享了资本盛宴,第一大股东格林兰无疑是最大赢家。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借壳上市完成,绿地也仅仅是完成了混改的第一步。

绿地发展初期,张玉良的政界好人缘换来了“他办事,让绿地放心”的评价,国资也给了绿地不参与企业日常经营管理的承诺。绿地上市后一直无控股股东的局面,这也给了以张玉良为首的管理层巨大的空间。

2018年11月,绿地控股第九届董事会改选,最新的11名成员中,除去四位独董,其余七名董事里张玉良、张蕴、孙童来自绿地体系内,徐孙庆、何启菊来自上海地产,叶华成、全卓伟来自上海城投。也就是说,国资力量的非独立董事占比超过一半。

虽然董事会话语权掌握在国资力量手中,想要杀入张玉良经营的水泼不进的绿地管理层,国资尝试多年,仍没有太大进展。张玉良何时退休,就成为了国资切入的机会所在。

2018年11月,62岁的张玉良连任绿地控股董事长,这意味着,他打破了国企领导退休年龄的上限——到2021年届满,张玉良已经65岁。

对于投资者来说,谁来接班并不重要,绿地控股未来在资本市场的表现才是最关心的内容。

不过,绿地控股并不是资本市场的优等生。

上市五年来,绿地控股的资产、营收等业绩指标保持着快速增长。资产突破万亿规模,仅次于头部玩家恒碧万;营收由2015年的2075亿增至2019年的4280亿;同期扣非净利由56.3亿增至127亿。

但绿地控股在资本市场的表现却很一般。截至最新收盘,绿地控股股价仅有7.51元,不到上市时(25.1元)的三分之一。进行市值管理,给投资者一个满意的交代,已经是绿地控股的当务之急。

引来新的资本助力能否破解绿地市值难题,现在还无法判断。但再次走在混改前列的绿地,将和五年前一样,继续踏入转折的分叉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