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双碳误区,探讨零碳转型,读《碳中和的逻辑》】

原标题:剖析双碳误区,探讨零碳转型,读《碳中和的逻辑》

作为最具确定性的未来,“碳中和”概念自诞生以来,热度便居高不下。就像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所指出的,“‘双碳’目标的提出,既是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的郑重承诺,更体现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内在要求。”

如此战略任务面前,各行各业都试图明晰碳中和所带来的巨大机遇与挑战。日前,由经济学家圈编著的《碳中和的逻辑》一书经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区别于当下业内关于碳中和的探讨多集中于某一领域,如零碳转型、元宇宙与碳中和等,该书汇集了20位一线专家对于碳中和领域的深度解读,从宏观上描绘了当下碳中和领域的发展逻辑与脉络。

全面系统是《碳中和的逻辑》一书的最大特色,也是书名中“逻辑”一词的要义所在。为此,该书精选了国内经济学家、政策从业者、投资人士、企业家等不同行业人士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思考,将其概括总结至六个研究维度展开,分别是中国与碳中和、走出“双碳”的认知误区、零碳转型之路、碳税与碳市场的选择、绿色金融助力碳中和、碳中和战略下的投资机会,思考范围涉及碳的分类、碳交易和碳税、碳汇、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碳中和的误解,甚至包括碳中和的文化和历史定位等,旨在为读者提供客观、独特的碳中和观察视角。当然,将上述成果的梳理成册要得益于经济学家圈这个平台。作为国内传播型财经智库,经济学家圈一向以“关注思想宗旨”为宗旨。此次关于碳中和的梳理,恰恰展现出了其优质、翔实、有深度的思想增量。

在内容方面,该书也整理得颇为考究。相较于从碳中和、碳达峰概念和相关背景切入,该书于碳中和领域的切入点更为宏大,将其置于战略视角展开,探讨的是碳中和全球目标和中国定位,书中作者们的观点也铿锵有力:全国政协委员、上海交通大学上海高级金融学院执行理事屠光绍侧重于绿色金融的社会属性而展开,事实上,“中国绿色金融体系发展是比较迅速的,规模也已全球领先”,中国人民银行调查统计司原司长盛松成如是强调;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研究员陈迎直截了当指出,“中国现在的碳达峰是要强化政策争取提前达峰,不是等待自然达峰”;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管清友则认为,“双碳目标对我国经济的短期影响是被动出清,长期影响是产业转型,核心是要平衡好‘减排义务’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

不过,于笔者而言,该书在内容上最突出的贡献是从专业视角点明了当下公众对于“双碳”的认知误区,包括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潘家华所提出的三类碳、碳汇的概念,陈迎所指出的蓝碳开发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能源、交通、建筑等重点行业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等。其关注视角也对当下公众所关注的焦点做了一定关切,针对公众所关注的新能源车这一领域,不少专家都有所提及。

当下中国所面临的“双碳”挑战可以概括为三个“最”——中国目前的碳排放量大约占全球排放总量的29%,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完成全球最大的碳排放的强度降幅,用全球历史上最短的时间来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在这一任务面前,需要每个人身体力行。(金融时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