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市场主体:从长期看应更多以市场化方式实现“造血”激发内生动力】

原标题:保市场主体:从长期看应更多以市场化方式实现“造血”激发内生动力

中国经济导报记者 | 杨虹

保民生必须稳就业,稳就业就必须保市场主体。那么如何保市场主体?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研究所联席所长、中国宏观经济论坛(CMF)联席主席杨瑞龙表示,短期内可以通过必要的行政化手段给企业“输血”,长期必须遵照市场化方式以“造血”的方式激发企业活力。

杨瑞龙认为,保市场主体有两个逻辑:行政化逻辑与市场化逻辑。所谓行政化逻辑,就是政府通过出台一系列行政手段、救助政策,针对某一个行业或者某个特定企业给予特定的救助,它的逻辑就好比给企业“输血”一样。与之对应的是市场化逻辑,市场化逻辑是要通过改变某些市场条件或者某些制度环境来激发企业的活力,进而保住市场主体,类似于以“造血”的方式激发企业活力。

在杨瑞龙看来,在经济受到疫情严重冲击情况下,短期内以行政化逻辑为主对企业进行救助是可以理解的。这种行政化逻辑是动用政府干预的方式为企业“输血”,主要包括对企业减税降费、给企业特别补贴、通过行政办法给予企业特别的贷款优惠等。这些办法在短期内是有效的,但如果把疫情控制转化为“常备体制”以后,行政化救助手段还是否有效?这还要取决于以下几个条件:救助对象是否合适、救助是不是及时、救助政策是不是精准,以及救助政策实施是否畅通。

以“输血”的方式保市场主体尽管短期内见效比较快,但其可持续性值得关注。在短期内行政扶持企业有可能让企业暂时摆脱困境,但从中长期看,会导致企业对政府的行政依赖。特别是政府的干预有可能自我强化,短期内超常规行政干预体制有可能长期化,最终影响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杨瑞龙建议,进一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优化企业的营商环境。市场环境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外部条件,企业能否活得更好关键还是取决于企业自身机体是否健康与有活力,而这又与国有企业的改革与民营经济的健康发展有关。对国有企业而言,要以分类改革的原则推进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并且分类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除此之外,要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推进垄断行业国有企业的改革。

据悉,目前我国有大约3000万个中小企业,8200多万个个体工商户。杨瑞龙建议,对于这些企业,杨瑞龙建设,除了出台必要的扶持政策外,关键要在以下两个方面有所突破:一是为民营经济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要在要素获取、准入许可、经营运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等方面排除所有制歧视,实现各类所有制主体公平竞争。二是建立有效的产权保护制度,健全以公平为原则的产权保护制度,全面依法平等保护民营经济产权,依法严肃查处各类侵害民营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