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降成本重点出炉!企业迎来哪些实实在在的“福利”?:

原标题:今年降成本重点出炉!企业迎来哪些实实在在的“福利”?

央广网北京7月29日消息(记者田芳毓)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之声《天下财经》报道,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四部门28日联合发布《关于做好2020年降成本重点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从多方面大力降低实体经济成本,进一步助推经济回暖。文件涉及7个方面23项任务,突出体现了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特点。哪些行业、企业将迎来利好?

降成本重点工作文件已经连续发布四年。今年的重点主要在于落实好既定减税降费政策、强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力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降低企业用工和房租负担、降低用能用地成本、推进物流降本增效、激励企业内部挖潜七个方面。

减税降费 很有力度

具体来说,企业将迎来哪些实实在在的“福利”呢?重点从三大方面来看。

第一个方面是减税降费。《通知》提出:减免小规模纳税人增值税,免征公共交通运输、餐饮住宿、旅游娱乐、文化体育等服务增值税政策实施期限延长至今年年底;允许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所得税延缓至明年缴纳;针对企业实施互联网接入宽带和专线降费,重点向中小企业和制造业倾斜,整体上实现企业宽带和专线平均资费降低15%等。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税务学会副会长张连起说,这些政策很有力度。张连起说:“这是目前一系列规模性政策的一个着力点,尤其是减税降费政策。现在因为疫情期间很多中小企业基本上没收入,自然增值税很难上交。增值税是按照链条环环抵扣、节节征收,通过这个链条,整个产业链降低了税负负担,对整个产业链稳定以及降低整个产业链的负担,肯定是有明显作用的。这些减税降费政策可能对具体的某一个企业而言,效果不同,但是总体上对整个中小规模的企业而言,还是很有力度的。”

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延至2021年3月底

第二个方面是金融支持。围绕强化金融支持实体经济,《通知》在贷款额度和融资担保上双向发力。从具体量化指标来看,一方面,要求做好3000亿元抗疫专项再贷款、5000亿元再贷款再贴现资金和新增的1万亿元普惠性再贷款再贴现额度的政策衔接。另一方面,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2020年全年对小微企业减半收取融资担保、再担保费,将综合融资担保费率逐步降至1%以下,有条件的地方建立担保费补贴机制。

此外,《通知》也针对中小微企业提出了专门的金融扶持措施:延长中小微企业贷款延期还本付息政策至明年3月底,对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应延尽延,对其他困难企业贷款协商延期。

张连起指出,这些措施属于“金融降负”。“我们现在有3000亿元的抗疫专项再贷款,还有5000亿元的再贷款再贴现,这些都通过渠道畅通传导到实体经济中去,是一个很低的利率。还有一个就是政府性的融资担保机构对小微企业减半征收,实际上这个利率和担保费率综合的成本算起来非常低,有的可能比一般贷款低两三个点。总之,通过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这些方式,同时通过创新一些服务实体经济的融资工具,另外发挥定向工具的作用,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的作用,畅通金融和实体经济的传导渠道等,这也是‘金融降负’。”

用工、房租、用能、用地、物流成本全部下降

第三个方面是降低成本。企业用工、房租、用能、用地、物流成本都是企业复工复产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成本。对于这些成本类型,《通知》都有涉及相应的降成本举措。

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方面,《通知》提出:有序放开新能源汽车代工生产,推动自检自证,实行品牌授权试点。这无疑是对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又一次提振。

在用工和房租成本上,免征中小微企业基本养老、失业、工伤“三项”社会保险单位缴费部分至年底;减免国有房产租金,鼓励各类业主减免或缓收房租。

在用能、用地成本上,降低除高耗能行业用户外的现执行一般工商业、大工业电价的电力用户到户电价5%至年底。

在物流税费成本上,全面推广高速公路差异化收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回购经营性普通收费公路收费权,对车辆实行免费通行。

今年降成本“红包”更集中、更系统、更有针对性

今年的降成本“红包”更加集中,更加系统。复旦大学公共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石磊认为,整体来看,《通知》提出的这些措施主要着眼于三个问题,非常有针对性。

石磊表示:“第一是已经开始实施的‘放管服’在多大程度上真正为市场主体降低了运营成本、进入成本、管理成本,今后要延续已经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这些制度安排,进一步降低成本,推进供给侧改革。第二是针对企业在目前市场格局和国际大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形下,如何能让企业在整个供应链中运行成本下降。第三是降低税费负担对企业降成本到底起到什么样的作用?这个针对单一产品、单一企业来说,可能不一定显著,但如果把它放在整个供应链当中,每一个环节成本都已经下降的话,那么放到最终消费者、投资者购买的消费品和投资品上,这里面含成本、含税的价格就会大大下降,这样有助于扩大消费性内需和投资性内需,从而有助于扩大社会总的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