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盼政府投资发力,财政却开始哭穷]

原标题:都盼政府投资发力,财政却开始哭穷

来源:杨老师的基建课堂

作者:杨晓怿

近几日,出现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

一方面是经济增长缺乏内生动力,让积极政府投资进一步发力、托底经济平稳发展的呼声不断;但财政的态度却值得品味,不仅重新提出重视地方债务问题,还自揭短处、颇有哭穷之感。

为何看似充裕的财政再次开始哭穷?其中又牵涉到了怎样的问题呢?

债务规模见顶,积极财政难以持续

在之前的《地方政府融资工具全解析》中,就已经指出,当下地方政府唯一合法的举债渠道、地方政府债券的规模已经见顶,这意味着积极财政已经难以持续。

当下的积极财政是以三种政策工具综合实现的:

一是财政赤字。2020年的财政赤字率已经达到了3.6%,相比2019年提高了1万亿的规模;考虑到“后疫情时代”还将持续,明年的赤字率可能继续保持,但很难再有大幅攀升。

二是特别国债。由于今年上半年受疫情影响,经济受到的冲击很大,因此两会批准全国发行1万亿抗疫特别国债,支援地方政府的资金需求。但是,特别国债属于非常规手段,针对的是特殊背景下的特殊需求;从当下来看,明年继续发行特别国债的概率是很低的。

三是地方专项债券。在地方整体债务率高的情况下,项目收益自平衡、对财政压力低、定向用于基建投资的专项债券似乎成为了不错的选项。但是如今专项债的存量规模已经接近12万亿,明后年除了保障项目投资的连续性之外,已经很难再次成为积极财政的发力点。

因此,在目前地方财政收入下降、综合债务率高的情况下,积极财政完成今年两会提出的各项目标已经实属不易,很难再次进行扩张。考虑到财政政策有一定的超前性,一般提前一个季度考虑政府投资的资金,如今财政开始“哭穷”实际上说明正在准备明年的财政政策;从这个角度上来说,哭穷也不算是坏事,表明财政究竟有多少余力,才是当务之急。

专项债券收紧,地方财政再次紧绷

从宏观上来说,积极财政的空间已经不大;但如果深究地方财政的情况,恐怕会发现比想象的更不乐观。

近日,财政部长刘昆在全国财政厅(局)长座谈会上的讲话文章针对地方债务,他提出了以下要求:

强化违法违规举债责任追究。要严格落实相关制度规定,强化监督问责,从严整治地方举债乱象,终身问责、倒查责任。各地要落实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问责办法,坚决遏制隐性债务增量,稳妥处置债务存量。对不重视风险、继续违法违规新增隐性债务的地方,要严肃查处问责,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问责一起,形成有效震慑,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

要严格专项债券项目合规性审核和风险把控。专项债券必须用于有一定收益的重大项目,融资规模要保持与项目收益相平衡。坚持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依法只能用于公益性资本支出,不能用于经常性支出,严禁将专项债券资金用于发放工资、单位运行经费、发放养老金等。要严格落实地方政府债券到期偿还责任,确保地方政府债券不出任何风险。

从这个讲话中,我们不难发现,财政部是清楚地方财政实际情况的。目前地方财政表面上的“宽裕”是非常脆弱的,一旦融资平台收紧,或者清查专项债、特别国债资金的短期资金挪用行为,地方财政很快就将再次陷入到困境之中。

因此,从微观角度上看,地方财政的供需矛盾仍然很大;把地方财政运转艰难的实际情况传递上去,也算是“开明渠、堵暗道”的积极行为,也意味着财政进一步改革的决心。

政府投资发力?新工具还是大改革?

虽然财政的实际情况不容乐观,但如今的大环境还是需要政府和财政扛起自己应有的责任,通过更积极的财政政策与政府投资带领我们持续前行。所以,财政紧张反而是给出了更多的可能。是随着政府会计准则的修改,进一步修改地方债券的规则,扩充地方债券的容量呢?还是像过去两次那样,提出新的专项工具?

回顾过去,财政在2014年提出了PPP模式、2018年提出了专项债模式;这两种模式都可以看作财政总体有限情况下推出的专项工具,对撬动政府投资都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从规模来看,这两个工具的落地项目规模都达到了10万亿级别;如果今年末再次推出一个新的债务工具,那么同样,一片新的市场又将打开,政府加大投资的确定性也即将落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