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准则酝酿调整:商誉减值改摊销 三年内难落地|商誉减值会计准则

原标题:会计准则酝酿调整:商誉减值改摊销 三年内难落地

商誉减值可谓年报“灰犀牛”,一旦减值测试证明需要减值,几十亿商誉可瞬间归零,成为当前市场重要担忧因素,但这也引发市场讨论:商誉的会计处理准则是否该修改了?

1月4日,财政部下属的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关于咨询委员对会计准则咨询论坛部分议题文件的反馈意见》,对商誉的后续会计处理进行了讨论,认为商誉后续会计处理应该采用摊销办法,给出了三大理由:

1、商誉符合资产的定义,是购买方确定其可以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而支付的成本,因此其价值是递耗的;

2、当被购买业务随着协同效应的产生和经营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变现时,商誉价值也相应地消耗;

3、如果不将商誉逐渐消耗的过程反映在财务报表中,而是将商誉突然减值至零,那么可能会造成以前期间的企业业绩不真实。

由于会计准则委员会的特殊身份,市场不禁猜想,监管层或正在推动商誉会计准则从“减值改摊销”,将对A股的重商誉公司或产生较大影响。

一位咨询委员告诉券商中国记者,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是非政府组织,其成员多为专业人士,包括会计师、学者和企业高管,其观点不代表财政部看法,而对商誉计量的讨论已经持续多年,并非由于近期股市的波动。

该咨询委员表示,即便真的要推动商誉会计准则变更,也不可能在短期实现,“现在还在讨论中,还有很多步骤,2至3年都不可能落地”,这也意味着,该项会计准则的讨论不可能影响2018年的年报结果。

会计准则委员会代表监管层吗?

会计准则委员会代表监管层观点吗?严格来说,不能,但是它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就公开信息来看,会计准则委员会是中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咨询机构,旨在为制定和完善中国的会计准则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也是财政部会计司指导的下属单位,财政部会计司官网可以直接跳转该委员会网站。

由于其特殊性质,该委员会网站发布《关于咨询委员对会计准则咨询论坛部分议题文件的反馈意见》、讨论商誉处置采用摊销具有合理性后,不禁引发市场猜想,认为这代表了监管层看法,监管层正在推动商誉处理从减值改为摊销。

不过,一名“四大”合伙人、会计准则咨询委员会成员表示,会计准则委员会是非政府组织,其成员都是对会计有深刻理解的行业权威人士,主要包括会计师、企业高管、学者等,会定时对专业课题进行研究,“我们不代表财政部,这个文件只是理论研讨观点的汇总。”

咨询委员还强调,该次对商誉的理论讨论并非受到股市影响而发起,“已立项多年,只是现在发出文件凑巧遇到股市波动。”

该咨询委员称,对商誉后续处理是应该减值还是摊销,学术上已经持续争论了多年,2006年以前我国就是采取摊销处理,她认为二者是不同的理论取径,没有孰优孰劣的定论。

此外,该项目也并非由国内监管层发起,而是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推动,“尤其是日本方面,他们一直认为商誉应该做摊销处理”,这一观点的主要理由是,“大家发现如果做减值的话,会造成会计损益的很大波动。”

一位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表达同样的看法,认为这一讨论“是经过酝酿多年,经过内部多次反馈修改才拿出来的”,并非近期才产生。

咨询委员还提及这种做法的好处,认为“相较于商誉减值,商誉摊销能够更好地实现将商誉账面价值减记至零的目标,因为商誉摊销能够更加及时、恰当地反映商誉的消耗过程,并且该方法成本低,便于操作,有利于投资者理解,可增强企业之间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难题:如何确定商誉寿命?

不过,当前之所以将商誉做减值而非摊销处理,关键在于商誉本身具有特殊性,其规模不一定随时间推移而减少,可能增加、也可能保持不变,也即商誉的使用寿命是不确定的。

对这个问题,大部分咨询委员认为,确定商誉的使用寿命和消耗方式虽然较为复杂,但仍然可行,因为“当企业决定购买一项业务时,对其会有合理的商业预期,会合理估计其所产生的未来现金流量的时间和金额。”

咨询委员认为,“从理论上讲,管理层应该能够估计出商誉的使用寿命和消耗方式。建议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就如何确定商誉的摊销方法及使用寿命给予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引。”

在具体操作上, 咨询委员们提供三类观点:一是建议以商誉所被分配的资产组(或组合)中主要资产的使用寿命为基础估计商誉使用寿命;二是建议以商誉初始确认时采用的预期受益年限为基础估计商誉的使用寿命;三是考虑到企业内外部各种因素的影响,建议设置商誉的使用寿命上限。

此外,咨询委员们还认为,财务报表不应反映内生商誉,“当商誉不再仅反映最初的外购商誉,而是包括部分内生商誉时,商誉账面价值对投资者的决策有用性将降低。”

商誉减值改摊销,对A股有什么影响?

商誉如果从减值改为摊销,最大的好处是平滑业绩波动,不会再出现骤然爆雷的情况,最大的坏处是每年都有一笔损失,对商誉占比较高的公司不见得是利好。

在过往实务操作中,企业常有回避商誉减值的动机,在面对商誉减值迹象出现后,也一直拖延不做减值,直到没有办法回避了才骤然减值,甚至一次减计为零,给投资者一种“爆雷”的感觉。

新时代证券近期发布的一篇研报也表示,在实务中,公司往往在无减值迹象时忽略减值测试, “即使出现业绩承诺不达预期,公司也会以并购重组相关方有业绩补偿承诺、尚在业绩补偿期间为由,不进行商誉减值测试。”

就此角度而言,商誉减值的“爆雷”现象,一方面是由于过高的收购溢价,另一方面也是由于管理层不断推迟减值,最终让商誉减值一次性集中爆发。

相较之下,如果将商誉做摊销处理,也即在一定年限内进行平均消耗,可以将这一冲击分摊到多年,企业损益数字可以得到较大的平滑。

一位大型会计师事务所合伙人表示,就会计师角度而言,摊销在实务上更好处理,也更容易把握,关键是不用对是否要减值做主观判断,“大家一起摊销,管理层没什么好说的。”

他还表示,“这也是一种更谨慎的做法,好处是平滑冲击,坏处是每年都有负担。”

以2018年三季报为例,A股整体商誉超过1.4万亿元,如果按照2006年以前的商誉摊销办法,十年平均摊销,每年的商誉摊销损失就是1400亿元,这种做法对于商誉占比较大的公司可能会是利空,因为无论如何都要摊销。

据券商中国记者统计,参照三季报数据,A股共有2070家公司存在商誉,其中558家公司的商誉对资产占比超过10%,149家公司的商誉对资产占比超30%,21家公司的商誉占比超50%,5家公司的商誉占比超60%。

上述咨询委员则表示,如果将商誉会计处理改为摊销,不一定会按照2006年以前标准,“可以按10年摊销,也可以按20年摊销,也可以为不同行业制定不同标准。”

商誉减值再评估:创业板或减值164亿

商誉的规模好统计,商誉减值的规模不好估算,因为商誉规模大不代表减值多,占比大也不一定需要减值。

招商证券对创业板的商誉减值规模做了测算,是目前为数不多的商誉减值估算报告

招商证券表示,2017年,创业板表观增速为8.8%,并购带来的利润增量为73.2亿,商誉减值79亿,对业绩负贡献较大。预计2018年商誉减值达到高峰,2019年后商誉减值对业绩冲击逐渐消退。

据招商证券测算,创业板2018年商誉减值规模达到164亿元,大幅高于去年同期平均水平,将“导致创业板业绩单季度负增长”,估计全年增速到达5.3%。

不过,招商证券也认为,一旦2018年商誉减值过去,2019年商誉减值不再增加,商誉对创业板最大冲击将会过去,创业板业绩增速将会自2019年逐年回升。

国金证券在1月份也发布了商誉专题报告。

国金证券认为,创业板存量商誉规模高企,发生减值的空间大,业绩承诺集中到期可能是创业板商誉减值风险的一个“引爆点”,企业盈利整体下行背景下,业绩承诺完成起来更加困难。

据其券统计,截至 2018三季报,创业板(剔除温氏股份)存量商誉规模为 2746.28 亿元,占含商誉公司总体净资产的比重达 23.61%。

国金证券表示,商誉减值信息通常在年报中披露,而创业板商誉减值风险将在 1月中下旬创业板年报预告集中披露时暴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