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楼市掏空的“家底”被人扒出来了】生病掏空家底

原标题:终于!楼市掏空的“家底”被人扒出来了

近年来,社会上一直存在一个谜一样的二元对立现象:一边是很多人在哭穷,及与房价不相称的工资;一边是楼市展现出强大的购买需求,峰值一年高过一年。

那么,哪个才是真相呢?换句话说,房子到底是哪些人在买?这种需求及需求刺激出的高房价是可持续的么?中国家庭的债务杠杆处于什么水平?

一直以来,这些都是似是而非的问题。如今,它们终于有了一个相对客观的评判工具。

不过结论却难言乐观。甚至说触目惊心。

昨天(10月17日),由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蚂蚁金服集团研究院联合发布《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专题——中国居民杠杆率和家庭消费信贷问题研究》报告。

因为该报告是从2011年启动,持续追踪了355个城市、4万户家庭的债务情况,所有,无论是样本范围,还是时间周期上,其还是很有说服力的。

话不多说,下面直接上菜。

其一:从债务收入比和家庭债务占GDP的比重两个方面看,我国家庭债务风险总体可控。

数据表明,我国家庭债务占GDP比重为49.2%,远低于美国77.1%的水平;家庭债务收入比90.2%,低于美国、加拿大、法国和德国,也低于日本和韩国,只与智利、巴西接近。

但,你若就此得出,中国家庭还有很大加杠杆空间,所以,房价也会杠杆的作用下,继续走高,就太图样图森破了。就像简单地用城镇化率为高房价背书一样。

但凡在初、高中上过思想课的同学,应该都能明白,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是两个概念,忽略特殊性而只谈普遍性是要犯大错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从普遍性上来说,中国经济在增长,中国股市也应该跟着涨。可现实根本就不是这回事儿。

489b34a62c14648e9b.jpg" max-width="600" />

所以千万不要简单地用杠杆或城镇化空间,作为房价看涨的重要依据。当然,上述结论也不是此份报告的重点。

其二,中国家庭债务杠杆最大的问题不是普遍性问题(绝对值问题),而是特殊性问题(结构性问题)。

具体体现,又可分为几个方面

1、中国家庭债务近6成由房贷构成,而且增速过快,不可持续。

如2013-2019年住户部门贷款的增长来源中,家庭住房贷款增长贡献了55.58%,其增长速度最快,年均增速达26%,是GDP增速的近5倍,明显是在揠苗助长、不可持续。

此时,大家可换个思路去想,若住房信贷增长放缓,对当下庞大的楼市和高高在上的房价,意味着什么?但若不主动放缓,未来的风暴似乎又会更加猛烈!

这是一个两难之选,但可以肯定的是,不管哪一个方式,未来在楼市里,谁激进、谁贪婪,谁就最有可能成为炮灰。

2、房子就是用来炒的,如今买房主力早已不是刚需。

报告称,2013-2019年,首套房房贷增速15.8%,是住户部门消费贷款增量的15.3%。相比之下,多套房房贷增速32%,是住户部门消费贷款增量的60%。

而且多套房的住房贷款有逐年递增的趋势,仅2017至2018年,家庭多套房上的住房贷款占比从62.9%上升至65.9%,超过首套房的住房贷款。

换句话说,现在买房的主力大军,早已不是缺房的刚需,而是已经有多套房“有钱人”。

所以,还是那句话,用城镇化率为楼市和高房价背书,其实是没意义的,因为买不起房的人进了城也买不起,而买得起房的人则一直在买房,而且现在楼市主要有他们在玩。

至于这意味着什么?

大家可以想象下,一个只有满地是镰刀,韭菜却很少的市场终究会怎么样。

3、那些加杠杆买来的房子,近50%处于空置状态,这不是浪费,这是在犯罪。

报告称,有47.1%的存量房贷在空置房中,造成大量的信贷资源浪费。

基于“多套房的人成为楼市买家主力”这一事实,这一结论似乎并不那么意外。但笔者想说的是,这何止是信贷资源的浪费,这完全是在犯罪。

房子不同于黄金、股票,也不同于茅台,你可以假借市场经济之名,肆意地去囤积居奇、投机倒把。安得广厦千万间,房子是事关国人安居乐业的民生资产。

人为控制房子供给,导致市面上虽然大量房屋,但出租、销售却面临严重供给短缺,使得房租和房价持续性上涨,进而引发社会集体焦虑。而炒房客们要得到的,就是房价上涨后的差价。

这种行径,与发国难财,何异?

“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这声音应该说发出的很及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