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读 | 绿地二度混改,战投成谜_

原标题:深读 | 绿地二度混改,战投成谜

绿地控股集团董事长、总裁 张玉良

作者 | 王泽红

出品 | 焦点财经

二度混改,并没有利好绿地控股的股价。

停牌一周后,绿地在复牌的第一天收跌。7月27日股市收盘,绿地控股报每股7.51元,跌2.34%,市值913亿元。

此前(7月20日),绿地控股因重要事项未公告,全天停牌。随后于同一天,绿地控股发布公告称,股东上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地产”)及上海城投(集团)有限公司(简称“上海城投”)正在筹划公司控制权结构有关事项,股票自7月21日开市起连续停牌,不超5个交易日。

7月26日中午,上述两家股东筹划绿地控股控制权结构有关事项,浮出水面。上海地产及上海城投拟转让绿地不超17.5%股权,接盘方为“新实力投资者”。据估算,此次转让股权涉及金额将不低于145亿元。

之前,绿地控股的股权结构为:上海格林兰持股29.13%、上海地产持股25.82%、上海城投持股20.55%、社会资本持股24.5%。

其中,上海格林兰是一家有限合伙企业,是以绿地控股集团董事长张玉良为首的绿地员工持股会,为绿地的第一股东;上海地产和上海城投,分别为绿地的第二、第三大股东,二者虽无直接交集,但均直属于上海市国资委。

此次转让完成后,预计绿地仍无控股股东及实际控制人。两位国资股东仍持有绿地控股28.87%股份,略低于大股东上海格林兰持有的29.13%股份。

转让股权公告发出后的十分钟,绿地官微也相继推送消息,称国资持股调整,揭开了绿地新一轮深度混改的序幕,也同时按下了上海及全国国资国企改革的加速键。但绿地的股价并没有受此利好,股价收跌。

至于接盘17.5%股权的“新实力投资者”究竟是谁,绿地并无言明,仅是一个代称,战略投资者成为一个谜团。

有分析指出,第一种就是其他实力房企参股,尤其是民企,借助绿地产城、小镇等大规模拿地优势及基建等优势,合作共赢;第二种或为保险资金,在流动性充裕而“资产荒”背景下,会格外看重持续稳健且较高的现金分红。

二度混改

这是绿地第二次进行深度混改。

第一次混改发生在5年前,彼时上海绿地集团以“混改样板”的姿态,成功借壳金丰投资,实现整体上市。

绿地先后曾发生过多轮体制改革。1992年成立之初,绿地是由上海农委和建委百分百持股的国企;1997年,绿地建立国有控股、职工持股的股份制,成立绿地职工持股会并持股18.88%;2003年,绿地职工持股会持股比例扩大至59%,成为绿地第一大股东。

2013年,绿地引进战略投资者,开启了自己的第一次混改。战投的引入,绿城职工持股会、国资股东的持股被稀释,并形成了 “金三角”的国有资本、社会资本和员工持股的股权结构。

其中,上海格林兰持股最多为28.83%;其次是上海地产、上海中星和上海城投三家国企,持股比例分别为18.04%、7.63%和20.58%。(后来,上海中星将股权过户至上海地产。)

2015年,上海全力推动绿地混改实现整体上市,A股绿地控股由此诞生,再加之绿地香港(00337.HK)这个H股境外资本平台,绿地成为国内满足“A+H”双平台运作的地产国资资本化标杆。

第一次混改,绿地成功叩开了A股的大门;那第二次混改,能为绿地带来什么呢?绿城控股表示,此次国资持股调整,将推动绿地控股的股权结构进一步优化、管理机制进一步市场化。

业内人士分析称,引入实力强劲的战略投资者,无论是资本实力的增强还是新股东方资源的协同,都会对绿地控股形成比较大的助力。新一轮混改也有望帮助绿地改善在资本市场上股价被低估、市值缩水等问题。

被低估的市值

从市值来看,上市5年来,绿地控股市值表现一般,相比于最初3000亿元的巅峰市值,如今900多亿元的市值,缩水不少。张玉良对绿地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曾表示惭愧,“我们认为自己是被严重低估了的。”

至于具体原因,张玉良认为,是大家对地产行业总体偏低,再加上绿地的流动性不够所致。“因为绿地两个国有大股东,大家觉得资本没法做,我们现在国有是46.8%,比较高,这个动一动会比较好一些。”

所以,有市场观点认为,绿地此次进行二度混改,很大程度指向了绿地的市值,此举能为绿地引入新的资本和资源,伴随股权多元化,绿地将变得越来越市场化,有望加深在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和活跃度。

也有观点认为,绿地此次混改,与上海国资混改步入深水区有关,转让一部分股权给新战投,腾挪出资金进入其他国资企业,是顺利推动混改深水区的重要一步。

这一种观点,与绿地的官宣比较相近。张玉良表示,新一轮深度混改,是上海按照党中央要求,推进国资国企综合性改革、加速新一阶段国资国企改革的重要举措。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