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黍说市|牛市真的结束了?接下来怎么办?:

原标题:蜀黍说市|牛市真的结束了?接下来怎么办?

继上周周跌幅高达5%后,本周A股周跌幅又收了一根阴线,尤其是周五上证综指大跌3.86%,创业板指跌幅逾6%,市场情绪面陡然生变。

由充裕流动性驱动的本轮牛市结束了吗?接下来,投资者该采取何种应对策略?

实际上,我们如果把眼光放长一点,完全没必要为当下的高波动过于忧虑。在股票市场,赚大钱的永远是乐观主义者,如果你是十足的悲观主义者,压根不应该进入股市。

牛市的大趋势没有任何改变

实际上,科技、医药和消费股的牛市早就已经开始,现在这个阶段讨论牛市是否已经到来,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但我们需要理清一点:目前是结构性牛市行情。系统性的牛市行情,可能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我们都看不到了,这是由新的经济常态和产业结构决定的。

做投资,绝对不能眼睛盯着每日的涨涨跌跌,根据所谓资金流向和市场情绪、宏观政策来判断未来股票市场的走势。投资者必须把眼光放长远一些,看到宏观经济和股票市场未来走向最核心的要素,才能得出科学的判断。如果我们看这两周市场的剧烈调整,根据技术面分析,A股市场很多指标都走坏了,完全可以得出牛市已经结束的结论。但问题是,技术指标都是根据过去的历史来推断未来走势,这本身就不是科学的,如果根据技术指标炒股票可以赚钱,那就太容易了,根本不会有价值投资的成长空间。

为什么说牛市没有结束?我们来看看资金的流向。这个社会总是有大量流动资金存在,中国的M2已经超过200万亿,央行也在不断释放流动性,中国居民储蓄也不少。这么多钱,总是想寻找“钱生钱”的途径。过去十多年里,社会上的资金,尤其是中国居民财富主要投向了房地产市场。“房价只涨不跌”几乎成为老百姓坚信不疑的信仰,虽然房地产市场经历多次调控,但最终房地产市场在经过短暂震荡后,仍然一路上行,尤其是一线城市,今年以来涨幅惊人。

为什么一线城市的房子总是“涨不停”?一方面,因为一线城市集聚了大量优质社会资源,中国的城市化过程推动大量人口进入一线城市;另外一方面,房价过去十多年一路上涨,造富神话一再上演,逐利的资金当然会源源不断地进入房地产市场。但近两个月以来,以深圳为代表,政府推出了史上空前的限购限贷政策,可以肯定地说,房地产市场未来会逐步进入震荡期。如果一个国家的经济主要依靠房地产来推动,一个地方的财政收入摆脱不了房地产依赖症,这个经济体一定是暗藏了巨大泡沫和风险的。

当房地产“只涨不跌、只赚不赔”的神话被打破,而银行理财产品和各种信托产品收益率不断下降,甚至比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时,加上刚性兑付被打破,社会上那么多的资金最佳的选择去到哪里?一定是股市!因为海量的资金不会闲着,只会不断地寻找保值增值的途径,而股票市场,毫无疑问会成为首选。

机械化价值投资要不得

如果仅仅根据估值水平来选择股票,可能今年以来的结构性牛市中,根本赚不了钱,因为涨得最多的三大类股票——医药、科技和消费股,动辄四五十倍以上的估值水平,机械化价值投资者看到这样的股票,就会本能地惊呼一声:太贵了!实际上,今年以来,不少以前风光无两的老牌大私募,旗下产品收益率都很低甚至负收益,让普通投资者感到难以理解。也许,这些老牌私募会反击:所有的泡沫都会破灭,只不过是时间问题而已。

如果你仍然是机械化的价值投资思维,今年以来可能只会持有银行、保险等低估值品种,为什么医药、消费和科技股能够涨到投资者开始“怀疑人生”?本质上来说,是因为这是结构性牛市,每一个行业的集中度都在大幅提升,甚至每一个细分行业都只能有老大和老二才能生存,以往各个行业大家一起赚钱的时代过去了。那么,各个细分行业的头部企业,享受的估值溢价,相比以往就要高出很多,因为产业的格局变了,竞争的生态变了。对于符合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行业和行业头部公司,我们理当给予不同于以往的估值溢价。

当然,公募基金和外资的话语权在A股市场越来越大,它们扎堆持股、抱团持股也是A股市场的新特征。这种扎堆和抱团的行为,只会让行业龙头股的估值越来越高,与此同时,这也并不意味着估值可以高得超过想象。再好的行业和个股,如果涨上天,也会有调整的动能和需求。

当下A股市场的调整,中美关系紧张只是一个触发因素而已,市场本身就存在调整的需求。每一轮大调整,市场都会内在地发生变化,比如这次调整,前期涨得太多的医药股和消费股,可能就会持续一段时间,但前期滞涨的科技股和部门周期股,比如化工、有色,尤其是与“”内循环”紧密相关的板块,可能会在调整中逆势而上。

短期内,市场调整也许还会持续,但越是大级别的调整,机会就越近。我们如果对中国经济的复苏充满信心,如果对中国应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有充足信心,每一次大跌,都是我们长期持有优质股的机会!短期的频繁择时,除了让我们能够短暂享受到交易的乐趣外,把时间稍微拉长一点来看,对我们投资组合的收益率其实没有任何贡献。

作者 晓蜀

编辑 邓凌瑶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