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陆续清零”“企业开始复产复工”,国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开始复工复产

原标题:“全国陆续清零”“企业开始复产复工”,国内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车企停产”“需求下降”“各国封闭边境”随着疫情的持续发酵,海外可以说是“山雨欲来风满楼”

在全球车市哀声一遍的当下,中国零部件企业的境遇又会好多少呢?

断供停产现象加剧,“无工可复”成难题

早前,由于疫情主要发生在中国,无奈停工的主要是国内企业,包括自主零部件公司和跨国企业的国内“据点”,都遭受了不小的冲击,本以为随着国内疫情逐渐得到控制,国内汽车供应链的运转就会恢复如常。不料进入三月,中国的情况有所好转,企业也在逐渐复工,国外疫情反而严重了,并引发了更大范围的停产断供,而面对“二次危机”,零部件企业们,想复工,却又“无工可复”。

在大众、戴姆勒、宝马、PSA、雷诺等各跨国车企宣布关闭整车生产工厂之后,3月20日,总部位于德国的全球最大的两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博世、大陆,宣布停止在欧洲的生产。随后,舍弗勒、马瑞利、伟巴斯特、采埃孚等跨国零部件制造商也表示将停止或放缓在欧洲的生产工作。

截至3月30日,欧、美、日、韩等整车制造业集中地合计有超过100家汽车工厂处于停产状态。同时,包括福特、通用、菲亚特克莱斯勒等行业巨头,均决定将旗下北美工厂停产计划延长至4月。另外,丰田也将在4月3日停产多条日本本土生产线。

“以2、3月国内疫情影响来看,我们属于汽车供应链的一环,主机厂延期复工后,影响还是比较大的,他们停下来后,整个汽车产业链上中下游的拉动计划就被影响了。”某钢材部件公司总经理如是说道,“因应下游车企的复工情况,我们2月复工后基本维持单班生产,现在我们想全员复工,却又无工可复。”

库存深度没优势,“持久停摆”很致命

据海关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汽车及其关键件和零部件前五大出口国分别为:美国(142.8亿美元)、日本(45.5亿美元)、墨西哥(38.5亿美元)、德国(26.4亿美元)、俄罗斯联邦(38.5亿美元)。五大出口国中有四个国家的汽车制造业深陷停产潮。我国是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国,是全球最重要的汽车零部件制造和供应基地之一。

据数据统计,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超过10万家、规模以上企业超过1.3万家、年市场规模突破4万亿元,但是,仍然有大量的汽车零部件、材料、装备等需要从国外进口。的确,随着中国汽车产销规模的不断扩大,博世、大陆、采埃孚、伟世通、法雷奥等跨国零部件都在中国加大本土化生产,在华成立诸多工厂,但这些企业的部分材料和基础配件从海外进口。

2019年我国汽车零部件进口额为367.11亿美元。其中,从德国进口的零部件规模达到了102.8亿美元,来自德国、日本、美国、韩国、墨西哥五个国家的零部件占进口额超八成,其中,2019年,自动变速器及零件、发动机及零件、车身未列明零件等三类零部件,进口占比超过50%。

一般来说,大部分整车企业进口零部件库存都较深,欧洲的进口件一般会有4-8周的库存,欧洲供应商现在停产,影响还没体现出来。不过,如果德美日韩等国由于疫情恶化导致零部件企业、材料企业停产停供,国内企业在库存用完后,中国汽车和零部件生产将面临直接冲击。

“如果国外的这些供应商停止供货,对中国汽车产业的影响很大。虽然现在仍然有一定库存,短期内企业受到的影响有限,但时间长了,可能就会产生一些问题。关键在于国外的疫情及对当地生产的影响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资深首席专家吴松泉在媒体采访时表示。

机遇挑战并存,零部件企业能否完成真正的“本土化”



这几年,不少企业都在高喊着“全球化”“世界一体化”,而突如其来的疫情,似乎无意间担当起了“去全球化”催化剂的角色。疫情对全球市场流通的重击,令更多人猛然发觉:在某种情况下,全球化也许意味着风险下的不堪一击。而对于中国的汽车供应链来说,在“走向全球化”的同时,完成更有价值的“本土化”可能是新的机遇。

在2019年发布的世界汽车供应商百强名单中,中国共有7家公司光荣上榜,但从中国本土汽车制造的体量来看,这样的成绩却并不能令人满意。供应链体系的本土化,本应代表着这一领域的繁盛。但在中国庞大的汽车供应市场之下,为这些汽车提供零部件的供应商的规模却似乎仍然不成正比。

如今的中国已有了成熟的高品质供应链,但在全球化的浪潮下,依然生活在博世、麦格纳等外资名牌供应商们的阴影之中。进口零部件和出口零部件的“含金量”存在差异。“走出去”的零部件大多都是附加值较低的产品,且国外容易替代,而“输入进来”的很多零部件国内无法供应。

在中国的汽车供应链体系中,几乎没有哪家供应商企业能获得持续关注。这说明现阶段的中国汽车供应链体系不缺“本土化”,缺的是真正“有价值”的“本土化”,经历这次疫情,中国零部件企业也将重新审视,不再走低价值的输出,而中国市场所独有的市场机遇与政策保护,必然促使更多外国厂商来华建厂,而中国零部件商们则不必冒着向海外供货中产生的物流、关税甚至政治因素的高风险,只有这样,中国本土供应链才能更有韧性,再遇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时,才会“大有回旋之余地”。

总结:唯有潮水褪去,才知谁在裸泳,就目前世界在疫情面前的反应来看,全球汽车供应链体系远没有我们原本认为的那么强壮。也许“断供停摆”会对中国汽车产业链造成很大的冲击,但这也将带来一场供应链体系的重建与改革,如何在全球化的同时,做到有价值的“本土化”,才是零部件企业及中国汽车产业链丞待思考的问题。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