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前11月 四川新增减税降费619.4亿元] 四川2019年重大项目

原标题:2019年前11月 四川新增减税降费619.4亿元

每经记者:黄名扬 每经编辑:刘艳美

图片来源:每经记者 黄名扬 摄

过去的2019年,减税降费成了“关键词”之一,四川税务系统也将其视作“年度头号工程”。

1月17日,四川全省税务工作会议在成都召开。会上,四川晒出自己当年的减税降费“成绩单”。《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从现场获悉,2019年前11月,四川新增减税降费总额,达到619.4亿元;全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款63.3亿元,同比翻了一倍多,增幅高达105.7%。

刚刚开启的2020年,是一个略显特殊的年份。全国范围来看,这既是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对于与民生息息相关的税务工作而言,这一年也是实现“税务现代化”的目标年。

在此情况下,在当天的“全省税务工作会议”上,四川同样亮出2020年“计划表”,直指两个字——“落实”。

个人所得税减税 四川惠及1220万人

无论是扩大减税降费规模,还是关注民营经济的发展,2019年从中央到地方的频繁动作,实际上都是为了给企业减负,使其“轻装前行”。

去年新年第一天,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和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就已正式实施。不久后,减税降费力度进一步加大,国家更是直接定下“2万亿”大目标。这一数额,相当于全国GDP的2%,约等于2012年之后5年的累计减税总额。

目标一出,仅仅十余天后,国家税务总局等部门迅速行动:《关于深化增值税改革有关政策的公告》出炉,“大目标”进一步细化成“细措施”。此后,政策落地步伐愈加紧凑。4月1日,深化增值税改革落地;5月1日,开始实施降低社保费率;7月1日,清理和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和政府性基金……

就在十多天前,全国税务工作会议上给出的数据显示,“2万亿”目标已顺利完成。得益于此,减税降费拉动全年GDP增长约0.8个百分点,“所有行业税负均不同程度下降,有效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增强了经济发展信心”。

“指挥棒”的作用不可忽视,目标的实现同样离不开各地“落实”。

以四川为例,当地为了让减税降费政策和措施“落地生根”,专门建立“省局统筹指导责任、市州局包干责任、县区局主体责任”的减税降费责任落实体系;不仅如此,还格外强调,要算准减税降费账、改革效应账、收益明细账“三本账”。

在类似制度和措施创新之下,2019年前11月,四川全省新增减税降费,达到619.4亿元。其中主要包括:深化增值税改革减税268.3亿元,惠及纳税人30.9万户;个人所得税两步税改叠加减税174.2亿元,惠及纳税人超过1220万人;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89.3亿元,惠及纳税人254.5万户。

此外,当地全年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款63.3亿元,同比翻了一倍多,增幅高达105.7%。

优化营商环境 “银税互动”贷款户数一年增长123%

“刀刃向内”不断改革,以使企业能够“轻装前行”,简而言之正是一句话——优化营商环境。

近年来,从中央到各个城市,都在对标国际优化营商环境,以提高自身竞争力和吸引力。到目前,改革“成绩”有目共睹。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年营商环境报告》,中国2019年的总体排名,比前一年上升15位,名列第31名。报告称,由于大力推进改革进程,这也是中国连续第二年,跻身全球营商环境改善最大的经济体排名前十。

作为营商环境的重要体现方面,税务部门也在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第三方机构开展的纳税人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纳税人满意度得分,较上年提高1.4分。

单纯从直观的“少跑路”层面看,仅四川一省在税务方面,到目前为止就已取消70个证明事项,精简报送资料超过30%,7成以上新办纳税人可一次性、“套餐式”办理多项业务。

不仅如此,压缩企业开办时间至3个工作日、注销时间至10个工作日及以下、新办企业初次申领发票1个工作日、出口退(免)税时间平均4个工作日、148个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27个事项实现省内通办……一个个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都是税务部门从上至下,聚焦优化营商环境,“并不简单”的向内改革。

除了“看得见”的优化,还有“看不见”的帮助。深化“银税互动”,助力小微企业缓解融资难问题,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

此前,民营、小微和科技企业“融资难”、银行寻找优质客户“放贷也难”。“银税互动”无疑大大缓解了这个“双向困难”。

2015年开始,国家税务总局在全国探索推广“银税互动”守信激励措施。2018年末,成都市税务局在此前几年的“银税互动”产品再次升级,其中的一项重点内容,就是纳税人可以凭借纳税信用等级,免抵押物在银行进行信用贷款。

最新消息显示,四川目前已开展新一年纳税信用年度评价,107万户纳税人参评;到1月17日,四川全省“银税互动”贷款余额,已达109.5亿元、贷款户数1.2万户,分别较年初增长39%和123%。

每日经济新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