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猪股---复盘过去,推演未来,谁是成长谁是周期:

原标题:养猪股---复盘过去,推演未来,谁是成长谁是周期

天天座在家里,每天按着计算器,盯着股份,盯了两个多月,从十月份开始,盘感告诉我,有个地方出了问题,出问题的地方在哪里呢,有感觉但没把握。然后从上个月初开始陆续调了几个模拟组合。果全国的养猪行业只靠牧原(公司+农户的二代模式最好的办法是守,而不是高成本扩张),就算牧原用出吃奶的力气才扩张,也得要十几年以上才能满足全国人民的需要吧,何况全国人民也等不了那么久啊,人民群众要吃肉啊。那么真理到底在哪呢,我试着用按惯了计算器的手推演一下试试。

要谈未来,得先看看过去和现在:

一、猪瘟前。公司+农户的二代模式的优点不再重复了,结合中国国情的现实和温氏、正邦等在猪瘟前的三年里的扩张速度摆在那里了,这里我想说两点:

1、像正邦、天邦、天康等包括新希望这些公司都是做饲料起家的,初始养猪是不是主要目的是为了卖饲料啊。所以才选择了公司+农户的轻资产快速扩张模式,这种模式下,只建母猪场就可以了,育肥场的投资全是农户的。不管这些公司的初衷是什么,在猪瘟前扩张的速度的确是很快的,并且风险也不大,收益也不错,不信你看看正邦从15-17年的扣非净利润,比不养猪的时候多赚了好多钱。而从股价上,因为15年的股灾,正邦在这三年里,虽然不如牧原,但比大多数股票走势要好,17年年底的股价比13年年底涨了一倍还要多,股灾也也没有让它回到原位,说明市场对正邦还是认可的,当然还是比不过牧原,这是事实。

2、公司+农户这种二代模式,在我看来,更像是外包。养猪公司把育肥这个工作外包给了农户。

从农户的角度来说:

1>、自己单独养猪,要对抗猪周期,一旦资金跟不了,节奏没踩对,可能几年下来还要亏钱。

2>、和公司合同,只做育肥的工作,相当于让公司端承受了周期的风险,自己能获得比较稳定的收益。

3>、来,拿起计算器,来算算一个1000头规模的育肥场,每年的投入产出怎么样:按照1500元/头的投资,1000头需要投资150万。每年的出栏预计2500头,每头的育肥费用200元,共50万元,这是收入端。支出包含:150万的资金,利息按5%共7.5万+雇2人按5万计算+土地费用按0.5万计算+固定资产10年折旧完15万。这样费用共28万。利润22万,还要加上农户自己的时间投入。这个生意从农村来说,应该说还是不错的。

从公司的角度来说:

1>、自己只建母猪场就可以了,然后建饲料基地,在周边多少公里范围内选择育肥农户。

2>、轻资产扩张,从某种角度来说,母猪场包含外包给农户的育肥工作,不赚钱都可以,公司只赚饲料的钱就行了。何况跨越猪周期的话,母猪场和育肥这个工作还有点利润。

所以总结一下,对于养猪这个产业来说,公司+农户这种模式,公司对农户,更像是外包。或者说,本质就是包外,是养猪产业链中,养猪公司是一个集成商,外包给农户某一个环节和工作。然后由公司承担所有的风险和超额收益。农户只赚自己那一个环节固定的利润。

这一切看起来,收益和风险,是对等的。看起来,很美好。但,这是猪瘟前。

二、猪瘟刚开始的这一年。很多时候,我们处于一个时代大潮中,或者一个巨大的变革的时候,我们的感觉并不如事后再回过头去看的时候那么明显、那么强烈和具有冲击性。我觉得对于整个养猪产业的人还所有的猪队友来说,现在我们就处于一个巨大的变革中,但我们感觉并不明显。

在猪瘟的这一年,不同的公司有不同应对措施,我这里就不再一一重复了。对于牧原:

1、自己原来的猪场,马上加防护措施,钱肯定是自己投,老板一拍板,下面立马执行。

2、对于新建的和建设中的猪场,同样加上防护措施。猪瘟不是防不住,是用钱就能防得住,看看俄罗斯,有了猪瘟以后,产能并没有下降,为什么?只是因为地广人稀吗?

对于其他的公司+农户模式的公司,我觉得情况就不一样了,不一样的原因其实只有一点:风险和收益的平衡被打破了:猪瘟前,农户是几乎无风险就能获得收益。猪瘟后,农户要承担被非的风险了。靠,农户为什么要承担?只取得一点收益,还要承担这么大的风险?还要自己投钱加防护措施,而且这个钱还不少,投了这个钱以后,能够赚到的钱还是那么多?

公司+农户,看好了,是“+”,这说明,这不是一个个体,是两个个体。两个个体,在事情有重大变化的时候,就不能一个说了算,就得商量着来。商量什么呢?商量怎么平衡风险和收益。在刚开始商量的时候,公司强势习惯了,出了一种方案。农户一看,这不合适啊,不干。于是又商量,这么一来一回。把时间就给耽误过去了。隔壁老王牧原家的猪场的防护措施都加好了,要准备投栏了。公司+农户这边,可能刚商量好,也可能还没商量好。但总之,把时间给耽误了。

三、未来的推演。

未来马上就来,未来也并不难,看清了过去和现在,就能看到未来。那么未来是什么?

1、牧原的猪场先加防护措施,先留种。现在这些准备工作都帮得差不多了,那20年的出栏是大概率有保证的。并且成本肯定是会慢慢降低的,为什么会降低?只有一条,因为风险自己都承担了,那么收益肯定是最大的。

2、公司+农户这边呢?应该已经商量得差不多了,虽然耽误了时间,但在巨大的收益面前,在大蛋糕面前,蛋糕怎么分,只要不是太笨的公司,都应该已经给出方案了。防护措施农户加上,钱谁出,猪场被非了怎么办,特别是每头育肥的费用,是不是要加到500了,一定得加啊,因为农户投资更多了,也承担风险了,那收益肯定得比以前大啊,要不谁干啊。每头的育肥费用这么一加,成本肯定就要上去了,但对公司来说,没关系啊,只要农户能把猪给养大了,那公司的收益更大。

3、三种养猪模式中,第一代的纯农户已经被去化了。第三代的工业化养猪,产能也就那么多,今年1000万,明天2000万,后年3000年,全国6亿头左右啊,这样下去,只靠牧原,全国人民还是吃不上猪肉。

4、所以,中国养猪产业的未来,还是要靠公司+农户的二代模式。什么时候公司+农户的利益平衡做好了,防护措施也加上了,猪瘟也防住了,中国的猪产能才能上来,价格才能下来。常规情况下,能繁母猪的数量转正一年后,出栏数量就开始上升了。猪瘟时代,还要加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因子:公司+农户找到了新的平衡风险和收益的方案,共同努力防住了猪瘟。出栏数量才会真正的回升!猪肉价格才会下降。多么残酷啊,没有出栏,股价就不涨。等有出栏了,猪价又跌了,股份还能涨?但公司+农户这么多的公司:温氏、正邦、天邦、天康等,和农户谈的过程中,给出的平衡风险和收益的方案肯定也不一样。真正聪明的公司,会抢一个点:时间。因为最慢的那些,等出栏上来的时候,猪价已经跌下来了。整个过程要多久呢,快的话1-2年,慢的话,3-5年。

这个过程中,牧原的成本,真的降下来了。

新希望?它要学牧原,已经在做了。而且要相信川省首富哦。

温氏:资产负债表最适合扩张了。不缺钱。能走在公司+农户的最前排吗,前排还有肉吃哦。

正邦:最敢干,最野蛮。问题是,钱够吗?

天邦:转的很快,知道自己没钱,不像正邦那么狠。

天康:有地理优势。

其他的小猪股:等他们出栏上来的时候,能有点汤就不错了。

还没看明白谁是成长谁是周期?(风云子)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